关键字: 站内搜索:

        详细内容

        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和举证

        作者:《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来源:2014年08月19 日期:2014-08-19

          一、绪论
          新闻是指:“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业为实现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依法进行采访、写作、发表、出版新闻作品,不受非法控制和约束的权利。”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发表新闻作品的自由;二是报社、杂志社、新闻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组织新闻和发布、出版新闻作品的自由。在我国,公民可以撰写新闻作品向新闻单位投稿,成为新闻单位的业余通讯员,因此新闻自由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我国法律将新闻自由概括在言论出版自由中,由《宪法》予以规定。《宪法》第35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即是我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渊源。
          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在规定了新闻自由的同时,《宪法》第51条也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它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新闻自由的行使超过法律许可的程度,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或损害其他公民合法权利和自由的,就构成了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侵权是指新闻业在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时,侵犯公民或者法人的人格权,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侵犯的客体包括侵犯公民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狭义的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机构故意或者过失地刊登诽谤侮辱他人的新闻,或者不当地披露他人隐私,造成受害人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损害的行为。客体仅包括公民或者法人的名誉权和目前比照名誉权处理的公民的隐私权。我国司法实践和本文中所指的新闻侵权,均是狭义的新闻侵权。
          二、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
          新闻侵权属于民事侵权的范围,其民事责任同样应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的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有过错予以认定,但其构成与一般民事侵权又有所区别,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理解:
          (一)新闻侵权的主体
          1.新闻侵权的权利主体包括受害人和名誉权受损害的死者的近亲属名誉权作为公民的人身权利,在公民死亡时终止,不得继承。但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对死者的名誉权予以延伸保护。对于这种延伸保护,理论界有多种学说,包括权利保护说、法益保护说、延伸保护说等。司法实践中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1998)民他字第52号《关于死亡人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函》和(1990)民他字第30号复函和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三个司法解释,解释规定,死者名誉权受法律保护,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以上关于对死者名誉权的延伸保护规定,适用于对死者隐私权的保护。
          2.新闻侵权的义务主体包括新闻的作者和发布该新闻的新闻机构
          在具体的案件中新闻侵权的义务主体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单位均列为被告。
          2)作者与新闻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
          3)新闻总社与分社,原则上以总社作为义务主体。部分学者主张参照银行在各地分行作为其他组织的办法,将新闻分社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二)新闻侵权的客体
          广义的新闻侵权的客体,包括《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的姓名(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我国司法实践中所指的狭义的新闻侵权,其客体仅指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和按照名誉权予以保护的公民的隐私权。
          1.作为新闻侵权客体的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
          公民的名誉是指对特定的公民的道德、能力、思想等方面的评价,法人的名誉是指社会公众对特定法人的财产状况、信用、声望、是否尽到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价。总的来说,名誉就是公众对特定公民或者法人的社会形象的客观评价。名誉权就是公民或者法人维护自己获得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2.作为新闻侵权客体的公民的隐私权
          隐私是指公民私生活中的秘密。隐私权是指公民保持其生活中的秘密不被他人知悉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中没有明文规定隐私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行使宣扬他人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三)新闻侵权的违法行为
          新闻侵权行为的具体形式包括写作、编辑与出版。在新闻作者与新闻单位为隶属关系,作者作品系职务作品时,写作、编辑、出版,均为新闻单位行为。在作者独立撰写侵权新闻,而后由新闻单位编辑出版时,新闻侵权的行为由作者与新闻单位分别实施共同完成,双方构成共同侵权。新闻侵权的行为方式只能是作为,不作为不构成侵权。
          新闻侵权行为包括以下四种,实践中应区别认定:
          1.新闻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或批评文章的内容基本失实,损害他人名誉的
          发表内容失实的新闻报道和批评文章,可以表现为故意,也可以表现为过失。故意进行失实的新闻报道和批评,损害他人名誉的,实际上是一种诽谤行为。过失发布失实的新闻报道和批评文章,损害他人名誉的,客观上表现为作者和新闻机构的不负责任,粗心大意,一般限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新闻报道和批评文章构成新闻侵权行为的条件是“内容严重失实”和“内容基本失实”,对于其界限目前尚无明确规定,诉讼中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根据案件的情况予以认定。对于批评文章引用已发表事实进行评论的,评论者有理由认为该事实是真实的,引用部分失实,评论者的评论行为不构成新闻侵权。
          2.不当公开他人隐私的
          新闻报道的对象包括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个人隐私属于私人事务,一般不作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公布他人隐私须经他人同意,擅自在新闻报道或评论中公布他人隐私的,构成新闻侵权。
          但当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涉及到个人隐私时就出现了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矛盾。知情权是:“公民或者法人知道它应当知道的事的权利。”当公众的知情权与个人的隐私权相矛盾时应按以下原则处理:一、保障社会及公众利益;二、为社会及公众利益公开他人隐私不得超过报道该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须的限度;三、超过必要的限度,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构成新闻侵权。
          3.故意以新闻方式侮辱他人或丑化他人人格
          在新闻侵权中,侮辱行为表现为新闻的内容基本真实,但文中有贬损他人人格的恶毒的言辞;在新闻侵权中丑化他人人格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运用夸张的言辞,歪曲被报道对象的人格。实践中主要指在舆论监督中进行过激的主观评论和为制造新闻效应而对事实进行刻意歪曲。
          一个侵权的新闻往往同时存在几种侵权行为,诉讼中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区别认定。
          (四)新闻侵权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新闻侵权民事责任构成的主观要件,与一般侵权一致,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故意和过失的认定不影响侵权责任的构成。实践中区分这一点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1.用以确定迷失责任的内容,尤其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数额;2.在共同侵权中,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确定民事责任的分担。
          (五)损害事实
          我国民事侵权赔偿的根本目的是救济损害,有损害才有赔偿,损害事实直接影响到赔偿范围。新闻侵权事实直接表现为对受害人的名誉的不良影响,侵权新闻一经发表,即认为对受害人的名誉损害存在。名誉损害将对受害人的精神造成伤害,同时也可导致受害人的财产损失。
          (六)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民事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不具备因果关系,民事责任不能成立。侵权新闻一经发表即认定对受害人的名誉损害存在,同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自然存在,但对于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应具体认定新闻侵权行为与该财产损失的因果关系。
          三、新闻侵权的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根据这一规定,新闻侵权的民事责任包括非财产责任和财产责任两种形式。
          (一)非财产责任形式
          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四种形式。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二)财产责任形式
          新闻侵权的财产责任形式主要指赔偿损失。新闻侵权应赔偿受害人的全部损失,既包括财产的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也称为可得利益损失。新闻侵权案件中,受害人的直接财产损失一般包括:1.为避免损失扩大而支出的费用,如收购刊登侵权新闻的报纸或杂志的费用等;2.因新闻侵权造成受害人患精神病、自杀或自伤的医疗费、丧葬费等。受害人的可得利益损失包括:1.法人因侵权新闻造成的利润损失。2.公民因侵权新闻造成的劳动收入的减少等。
          (三)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在新闻侵权民事责任中兼有制裁民事违法以及抚慰受害人的作用,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目前我国民法仅对公民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保护,对于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
          (四)共同侵权的民事责任分担
          对于作者与新闻单位构成共同侵权的新闻侵权案件,应首先确定双方应承担的全部民事责任,然后按过错大小确定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在确定责任后,如果一方不能履行,另一方应承担连带责任。部分学者认为,新闻侵权作者与新闻单位的行为,是各自独立的,缺乏共同的意识联络,因此不应承担连带责任,笔者认为对此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四、新闻侵权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
          (一)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原则
          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又称为证明责任,是指由谁承担提出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我国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以“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为基础,以特殊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倒置为补充。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主要负责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
          1.“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出证据;第二,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证据应当予以证明,以表明自己所提出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主张;第三,若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不能提出证据,或提出的证据不能证明其主张,将可能导致法院作出对自己不利的裁判。

        所属类别: 业界动态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版权所有:孟繁旭律师事务所        黑ICP备19007863号-1

            电话:0451-86350670 86350671 86350672 86350673 86350674 86350675 86350676 86350677 86350678

            传真:0451-86350679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241号  邮编: 150080

        累计访问量:1210833